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以下簡稱督察組)對陜西省開展了第二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2022年2月22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督察報告。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督察組于2022年3月21日向陜西省委、省政府進行反饋。督察組組長劉偉平通報督察報告,陜西省委書記劉國中作表態發言,陜西省省長趙一德主持會議。邱啟文副組長,督察組有關人員,陜西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有關部門和各地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等參加會議。
督察認為,陜西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推進“一山一水一平原”生態環境保護,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力度較大,取得較大成效。
出臺《關于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修訂《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總體規劃,開展秦嶺生態環保專項督查審計和執法檢查,退出核心區和重點保護區礦業權。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秦嶺國家公園創建方案獲國家批復。制定《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實施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漢江、丹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II類。
陜西省高度重視此次督察工作,邊督邊改、立行立改。截至2022年2月底,督察組交辦的2163件群眾舉報問題已基本辦結,責令整改564家,立案處罰208家,罰款1357.4萬元,立案偵查14件,拘留34人,約談371人,問責299人。

2021年12月,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陜西省寶雞市現場檢查污水處理廠運行情況
督察指出,陜西是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取得較大進展,但與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相比仍有差距,一些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需要解決。有關礦山開采的內容整理如下:
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還有差距。
一些地方和部門對陜西能耗強度和水資源約束趨緊、自然生態脆弱的嚴峻形勢缺乏清醒認識。陜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現象嚴重,卻違背自然規律安排大量耕地占補平衡項目。一些督察整改工作不到位。第一輪督察及“回頭看”指出的渭北“旱腰帶”區域礦山恢復治理問題整改不到位,韓城、銅川等地整改質量不高。
二是生態修復治理和環境風險問題突出。
秦嶺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推進緩慢,按要求到2020年底治理恢復面積應達到1.5萬畝,實際未完成;秦嶺核心和重點保護區內169個礦業權退出后,生態恢復治理推進緩慢。商洛市豐源礦業公司廢棄礦硐未封堵,礦井涌水直排,廢渣棄石沿山體隨意堆放,違規侵占林草地450畝。渭南市潼關縣西潼峪銀子溝、鐵爐溝等歷史遺留廢石堆場共180畝,2017年啟動修復治理,但次年又擅自違規開采,直至督察發現后才再次實施修復。
秦嶺區域有64座應閉庫的尾礦庫未按要求閉庫。商洛市丹江口上游84座尾礦庫,不同程度存在泄漏、垮塌等環境風險隱患。漢江一級支流蒿坪河流域現存石煤礦廢渣堆場95處,堆存量超過300萬立方米,41處未采取任何防滲防淋溶措施,影響流域水質。2020年,蒿坪河流域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32%,與規劃要求的70%有較大差距。此外,陜西省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低,工業固體廢物違規處理處置問題多發。
督察要求,陜西省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筑牢西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要把統籌推進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防治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要求落到實處;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加強黃河支流及流域腹地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嚴控“兩高”項目盲目上馬;持續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履行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重大責任。對失職失責問題,要責成有關部門進一步深入調查,厘清責任,嚴肅、精準、有效問責。對需要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或需要提起公益訴訟的,按有關規定辦理。
督察強調,陜西省委、省政府應根據督察報告,按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辦法》要求,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45個工作日內報送黨中央、國務院。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實情況要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
督察組還對發現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進行了梳理,已按有關規定移交陜西省委、省政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