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雙碳”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全面展開。
交通運輸領域是我國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尤其是貨運車輛排放占比最大。2020年貨車碳排放量占綜合交通碳排放量60%以上,NOx排放量占汽車排放量的84.3%。我國交通運輸還處于較快發展階段,未來交通運輸需求仍將在較長時間內呈現增長態勢。鐵路運輸單位貨物周轉量能耗強度是公路的1/7,污染物排放強度是公路的1/13,水運運輸單位能耗強度比鐵路更低。不斷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推動大宗物資運輸實現“公轉鐵”,是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公轉鐵”模式不僅僅減少了城市的擁堵,還減少了公路運輸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更節省了非可再生石油資源的消耗。綠色環保的鐵路運輸社會效應,讓現代物流可持續發展成為砥礪前行的勿忘初心。我國在發展的同時,經濟賬要算,環保帳更不能糊涂,推進“公轉鐵”,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為盡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系統謀劃交通運輸領域深度減排。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鐵路綠色低碳的運輸優勢也因“雙碳”目標受到更多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高祥明表示,在助力鋼鐵企業實現“雙碳”目標方面,鐵路較公路運輸具有明顯優勢。從“減污”來看,鐵路運輸產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顆粒物等污染物少;從“降碳”來看,鐵路運輸能源消耗低,二氧化碳排放更少。

近年來,鐵路部門堅決落實黨中央關于調整運輸結構、增加鐵路運輸量的部署要求,全面優化鐵路貨運布局,科學合理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鐵路部門全力提升“公轉鐵”承接能力,鐵路貨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比重由2016年的7.6%增長到2021年的9.1%,為我國綠色低碳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
在鐵路貨運推動減污降碳的同時,高鐵的快速發展也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重要貢獻。高鐵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飛機的6%、汽車的11%。2012至2019年,高鐵增加的客運周轉量與公路完成同樣客運周轉量相比,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20萬噸。
從市場效應上來看,“公轉鐵”模式經得起市場經濟的檢驗?;疖囈豁?,黃金萬兩,這是社會對鐵路運輸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最大的褒獎。相對于公路運輸,鐵路運輸因為其運量大、運輸成本低、安全穩定性高等等因素,一直成為物流市場大宗貨物的運輸選擇。拿關乎于切身利益的貨物運輸價格為例,鐵路單位貨運周轉量的能耗僅為公路的15%,相同的貨物選擇公路與鐵路不同的運輸方式,所付出的物流成本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版本。特別是在現代物流格局下,惟有通過不斷壓縮中間物流運輸成本,把物美價廉的商品反哺于消費者,這才是企業立足市場、尊重市場、贏得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公轉鐵”模式不僅對社會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公路與鐵路運輸結構進行了調整,而且還優化和整合了現代物流資源,讓綠色、節能、高效的現代物流運輸可持續發展成為共識。
近年來鐵路貨運部門深化改革,提升服務質量,取消貨運計劃提報、請求車、承認車等繁雜手續,到推行“門到門”、“站到門”等打造一條龍服務,為企業貨主提供便利快捷的運輸服務,為其選擇運輸產品時提供了更佳的運輸產品。大宗貨物大部分由公路完成長距離運輸,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等破壞環境的問題。實現“公轉鐵”便是將鐵路所具有的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等顯著優勢得到有效的發揮。相較之下,鐵路貨運能耗是公路貨運的七分之一,內燃機車的污染排放是公路貨運的十三分之一,電氣化鐵路基本是零污染。

“公轉鐵”政策的推出,不僅是我國進一步優化社會生活環境、保障生態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因勢利導、大勢所趨。眾所周知,我國近些年來鐵路事業快速發展,不管是普速鐵路還是高速鐵路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鐵從原先的“追隨者”成為現在全球高鐵發展事業的“領航者”,“四縱四橫”穩步向“八縱八橫”推進,全國鐵路網建設進一步完善,每年超過8000億元的高鐵基建投入,每年超過3000公里的鐵路線投產……這些都讓“公轉鐵”有了強有力的支撐基礎,同時,因鐵路在運輸體系中的比例大幅提升,也讓我國的綠色運輸、高性價比運輸和進一步優化運輸格局有了強有力的推動力。
目前,鐵路部門正研究制訂國家鐵路碳達峰行動實施方案,編制實施國鐵“十四五”節能環保規劃,將大力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加快推動鐵路綠色轉型發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鐵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