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四川固體廢物產生量呈逐年增長態勢。據統計,四川每年產生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約1.6億噸、農業固體廢物約2.4億噸、工業危險廢物約500萬噸、醫療廢物約6萬噸、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約1600萬噸,“十三五”期間建筑垃圾產生量約2.1億噸,四川固體廢物產生量居全國前列。
3月28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李銀昌透露,始終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從源頭治理、綜合利用、安全處置三個維度綜合施策,積極開展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等污染防治工作,嚴厲打擊固危廢領域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累計安排省級工業發展資金1.3余億元
支持50余個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
工業是產生固體廢物的主要領域之一。“全省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磷石膏連續兩年綜合利用率超過100%,實現全省范圍“產消平衡”。”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環資處副處長趙宇說。
“十三五”以來,在工業綠色發展規劃中,四川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作為重點內容。尤其是,累計安排省級工業發展資金1.3余億元,支持50余個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其中,攀枝花、德陽、涼山3地成功創建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13個產業園區、37家企業建成省級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針對磷石膏污染嚴重的積留問題,四川綜合采取現場督導、定期調度、專家核查等措施,拓寬磷石膏消納渠道,破解綜合治理難題,2021年全省磷石膏綜合利用率達102.8%,重點管控的沱江流域磷石膏連續4年實現“產消平衡”。
四川是農業大省,畜禽糞污染是關注重點。“在全省63個畜牧大縣和22個非畜牧大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覆蓋全省70%的農區縣,養殖量占全省近80%。”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四川省農村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邱永洪說,四川大力推進24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探索“異位發酵床”“糞污全量收集處理”“肥水一體化處理”“集中轉運、田間儲備處理”等新模式,提高糞肥和沼渣、沼液綜合利用水平。
生活垃圾,市民關注熱情高。據了解,目前,四川18個地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達33%,其中成都、德陽、廣元等市穩定保持在36%以上;全省城市居民小區分類覆蓋率達到63%,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56%。
“近日,我們出臺了《四川省2022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要點》,明確今年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要穩定保持在34%以上。”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與管理處一級調研員李明書分析,這既考慮了四川當前垃圾分類實際水平,又緊盯2025年國家要求達到35%以上目標任務,綜合設定的一個相對較高但又能夠通過努力完成的指標。
就具體城市而言,成都、德陽、廣元作為國家重點城市,要求垃圾回收利用率穩定保持在37%以上,并形成一批示范片區。攀枝花、瀘州、綿陽、遂寧作為省級示范城市,要求其中心城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其他地級城市到今年底至少有1個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主體和收集設施全覆蓋,其他各區至少有1個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
2021年,醫廢產生量約6.5萬噸
醫廢集中處置率為99.4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第三個年頭,及時、安全、妥善處置醫療廢棄物,是筑牢疫情防控的重要防線。
四川省衛生健康委醫政醫館處副處長張翻蓉介紹,2021年,全省醫廢產生量約6.5萬噸,同比增加1.9%,醫廢集中處置率為99.42%,同比增加0.66%,“全年無一家醫療機構因醫療廢物處置不當導致院內交叉感染”。
為加強醫療廢棄物監管,近年來,四川在全國率先建成醫療廢物在線監管平臺,實現醫療廢物全程、動態、智能、精準的實時監管。“截至今年2月底,醫療廢物在線監管省級平臺共接入醫療機構1644家,全省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全覆蓋接入。”張翻蓉認為,平臺的建成,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醫療廢棄物處置奠定了堅實基礎。
“疫情發生以來,全省累計處置醫療廢物16.91萬噸,含涉疫醫廢1.79萬噸,做到監管服務和安全處置兩個‘百分之百’。”李銀昌說,全省醫療廢物處置能力13.17萬噸/年,較第一輪央督反饋問題整改以來增長了162%。
同時,還督促地方政府加快完善醫療廢物協同處置體系,將全省35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5個危廢集中處置設施納入協同處置設施清單,新增醫廢應急處置能力952噸/天。
不僅如此,為四川還通過優化處置設施布局、淘汰落后產能、強弱項補短板等措施,不斷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全省現有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389萬噸/年(不含企業自行利用處置能力),較第一輪央督反饋問題整改以來增長316%。
針對中小微企業和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不及時、轉運不通暢、處置成本高等問題,四川出臺了收集試點工作方案,在全省同步推進58個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試點項目建設,旨在打通危廢收集“最后一公里”。全省已建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5萬余個,在青神、瀘定等地探索構建“市場主體回收、專業機構處置、公共財政扶持”的回收處置模式,不斷健全回收體系,兩地回收率均達80%以上。
近兩年來,共查處固廢環境違法案件855件
處罰金額7395萬元
“要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這是一個長期探索和實踐、循環上升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的。”李銀昌說,在補齊固廢無害化處置短板的同時,還得守住底線,防控住固廢環境安全風險,重點從“不敢”、“不能”、“不愿”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嚴厲打擊涉固廢環境違法犯罪,構建“不敢”違法的懲戒機制。聯合公安、檢察院等部門共同開展涉固廢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形成精準打擊、持續高壓的態勢,堅決遏制非法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行為。近兩年來,全省共查獲廢鉛蓄電池違法行為36起、廢鉛蓄電池304噸;查處固廢環境違法案件855件,處罰金額7395萬元。
二是落實監管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構建“不能”違法的防范機制。升級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在線監管平臺,健全信息化監管體系,嚴格“一廢一庫一品”監管。實施危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開展危廢大排查大整治和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全省共排查企業1837家,發現問題1899個,整改完成率92%。對全省192座尾礦庫實施兩輪集中拉網式排查整治,建立和動態調整環境問題清單,兩輪排查發現的809個環境問題,整改完成率為98%。
三是建立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不愿”違法的保障機制。推動油基巖屑、磷石膏等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示范,拓寬固廢綜合利用渠道,完善政策支持體系,促進固廢利用處置企業規?;l展、專業化運營,將企業經營情況和環境行為納入環境信用評價體系,依法向社會公開,借助公眾力量使企業守底線、知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