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德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羅某某、楊某某就其非法開采砂石行為造成的生態損害進行了賠償磋商并現場簽訂了賠償協議。由羅某某、楊某某向綿竹市漢旺鎮政府給付生態損害賠償金1000萬。這不僅是自2019年四川省開展生態損害賠償以來全省自然資源系統賠償金額最大的案例,也是德陽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實施以來首例通過磋商達成的涉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

圖片非法開采破壞現場
羅某某、楊某某等人在未取得采礦權許可證的情況下,在綿竹市漢旺鎮擅自開采砂石153834立方米,砂石礦面積86.49畝,造成耕地損毀33.36畝,非農用地損毀53.13畝,表土、深層地質結構嚴重破壞,對生態環境造成侵害。
今年以來,德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委托綿竹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該案生態損害線索及證據按照行業和屬地管理原則,移交公安局。經當地政府、公安系統、檢察部門等多方協商配合,提出生態損害賠償磋商意見,并制定生態修復方案。

相關人員現場踏勘
3月17日,在德陽市人民檢察院的監督指導下,德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羅某某、楊某某等人就其非法開采砂礫石行為造成的生態損害進行了賠償磋商。磋商中,德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出賠償依據、賠償理由,雙方最終就生態環境經濟損失費、生態修復方式、履行期限等達成一致。賠償義務人羅某某、楊某某繳納生態損害賠償金1000萬元,并于今年6月30日前完成生態修復。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是指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森林等環境要素和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改變,以及上述要素構成的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等。對環境造成損害的要承擔賠償責任,這個賠償責任不只是賠錢,還要負責對環境的損害進行修復。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有助于改變目前環境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有助于牢固樹立起“環境是有價的,損害要擔責的”這個理念。政府部門將以追究損害責任為導向,強化違法主體責任,提高違法成本,警示廣大企業經營者,“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務必要強化環保意識、守法經營,如非法生產排污,必將嚴厲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