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省鄭州煤電超化煤礦積極投身矸石山生態治理,不僅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而且也治愈了礦區“傷疤”。
近日,河南省鄭州煤電超化煤礦矸石山綜合治理項目部搶抓大好春光,對已種植的黑麥草、牧草、大葉女貞進行灑水維護的同時,積極補種補栽,確保矸石山上草成坪,樹成林。這是近幾年超化礦全面實施矸石山生態恢復工程的一個縮影。

01黑山復綠,從源頭治理
超化礦位于新密市南部九里山下,洧水河畔,自1993年12月投產以來,經過近30年的井下開采,堆存了大量矸石,在占用土地資源的同時,影響周邊環境,也成為礦區的一道“瘡疤”。
近年來,超化礦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恢復工作,致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據了解,超化煤礦煤矸石山呈“梨”形,坡度較大。近日記者走進該區,可見北側緩坡區域經礦山初步治理,已恢復為灌木林地。但是,如何由“黑”化綠,變廢為寶,成為超化礦探索矸石山治理的重要課題。
02寸土不放,還礦山新顏
綠色使命,任重道遠。前些年超化礦已對矸石山影響范圍內的居民實施搬遷,房屋已經拆除,同時采取噴淋降塵、遮網覆蓋、周邊垃圾清理以及場地平整等措施,對矸石山開展治理與生態恢復。由于防塵網覆蓋只能維持數月,遭遇惡劣天氣很容易損壞。為做好矸石山退山治理工作,超化礦委托專業公司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經上級部門審批后,計劃利用4個月完成矸石山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施工。
2020年4月,超化礦矸石山覆土綠化工程正式啟動,一幅美麗的綠色畫卷開始鋪展。
為了將矸石山從“光禿禿”變成片片草木蓋滿坡,超化礦采取“分層綠化、梯次種植”的辦法,最大程度克服自然因素限制,同時在矸石山治理過程中更多融入文化元素、增強景觀效果,經過2年艱苦努力,矸石山上呈現大葉女貞、刺柏、紫穗槐、泡桐樹等植被遍布,基本實現維持生態平衡的良好效果。
超化礦后勤管理中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超化礦矸石山綜合治理已完成了構建圍擋、場地平整、平臺構建、表面覆土、綠化栽種等項目,治理草地 47 畝,可消納鄭州市工程建設棄土 1 萬立方米,整體清理土地翻耕1萬平方米;為確保綠化效果,種植刺柏1488株,大葉女貞320株,挖植樹坑397.76平方米;為了確保成活率,定期對樹木植被進行澆灌,構成了穩定性強、生物生產能力高的生態系統。如今,這里已樹木成行,滿目蒼翠,令人贊嘆。
03效果初顯,還綠地藍天
超化礦矸石山綜合治理,不僅取得了經濟效益,而且還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項目的實施可解決部分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提高居民收入,提升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人們對礦山環境保護的意識,社會形象窗口效應明顯,當前和今后社會意義影響深遠。
環境效益則表現在,通過地質環境治理,提高項目區的林木覆蓋率,構成了穩定性強、生物生產能力高的生態系統,為野生動植物創造生存空間。
設計項目實施后,生態綠化工程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有效保護附近種植耕地和林草生長,擴大林地面積,直接經濟效益明顯;同時,設計項目實施后對周邊環境的改善,可以提升當地對外形象,改善投資環境,對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可以提供有力支撐,拉動當地經濟發展,潛在的長期經濟效益明顯。
“超化杏樹崗麻坡渣山變化真大,好長時間沒上來了,真不敢相信這是以前黑乎乎的渣山。”附近的村民在抖音里感慨道。“前幾年光禿禿、黑乎乎的黑矸石,如今已滿目綠色,艱辛付出是值得的。”親眼見證超化礦矸石山華麗轉身的超化礦環保業務主管連聰頗有感觸。“我們將不斷探索煤矸石大規模綜合利用新路徑,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只有環境好了,企業才能長久發展。”超化礦負責人丁金華表示。
接下來,超化礦將以矸石山改造為契機,一體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并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山生產全過程,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