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扎賚諾爾露天煤礦歷經百年開采,累計采煤約5200萬噸,卻因常年開采形成了一個碩大的坑洞——礦坑面積約500公頃,采坑周邊堆砌成多個排土場,總占地面積1276公頃,被當地老百姓(42.210, -1.77, -4.02%)稱為“人造天坑”。
經過治理,礦區實現了綠色“蝶變”。內蒙古自治區探索礦山治理新實踐,讓曾經生態遭到破壞的礦區,獲得了新的發展希望。

“人造天坑”重煥生機
“絕大部分土壤已演變為粉狀的白碣土和煤矸土,這樣的土質無法種植植物,是人們常說的生土,恢復草原生態不容易。”曾有環境治理專家這樣評價。
對于扎賚諾爾露天煤礦這一“人造天坑”,內蒙古滿洲里市與扎賚諾爾區兩級政府一直在開展生態治理工作,但因現場地質環境復雜,導致修復難度過大。蒙草生態(3.800, -0.01, -0.26%)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草公司)形象地稱之為:“火焰山”“流沙河”“水簾洞”。
“火焰山”是指明火燃燒區。由于氣候、地層壓力及煤質的原因,煤礦容易發生煤層自燃。扎賚諾爾部分原始裸露煤層已自燃百年有余,消耗了大量優質能源并產生有害氣體,導致土地無法利用;“流沙河”是指地質蠕動區。采礦后的采空區由于力的不平衡,造成地質內部蠕動,表層附有煤矸土的地面松動位移。且掘礦排棄物在礦區周邊形成多個排土場,排土場中的白碣土、煤矸石等松散堆積,易導致自然災害;“水簾洞”是指底部滲水區。開采破壞了地表及地下水系統,于煤層底部形成深達十幾米水面及滲水層,易造成煤礦坑沉降崩塌。
蒙草公司品牌總監陳睿玨說,蒙草生態公司采用“地形整理—植物配置—測土配方施肥—滲水再利用—基礎設施修建”綜合性治理方案,對露天煤礦土壤、邊坡、地下水、生態等進行重點治理和修復,經過兩年多的精準修復,露天礦坑生態環境逐漸好轉,目前種植植物已由最初的10余種增加到現在的70余種。
因為扎賚諾爾露天礦區的生態逐步修復,扎賚諾爾區憑著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和鄰近呼倫湖的天然優勢,向全域旅游轉型。
“烏金”變“綠金”
盛夏時節,草長鶯飛。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17.620, 0.01, 0.06%)市伊金霍洛旗一處采煤沉陷區,112萬塊深藍色光伏板疏密有致地鋪就在起伏的土地上,在陽光照耀下蔚為壯觀。
這座年發電量9億度的光伏發電基地,位于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集團布爾臺煤礦礦區,光伏發電基地所處區域已產出過1.75億噸煤炭。多年來,煤炭開采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穩定的能源保障,但同時形成采煤沉陷區,對地表環境和周邊居民生產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布爾臺沉陷區是公司最大的集中連片采煤沉陷區,以生態恢復為主的礦山治理一直在做,但單一的生態修復無法發揮經濟價值、發展富民產業。我們一直在考慮怎么更好平衡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能源神東煤炭集團生態環境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李強說。
曾經荒涼的采煤沉陷區,有了因地制宜建起的新產業(42.370, 0.01, 0.02%),也有了發展的希望。今年56歲的郭軍住在布爾臺煤礦附近的村莊。郭軍過去外出打工,如今他在家門口就能掙到可觀的收入。“我們參與搭光伏板,還在光伏板周圍種草、種樹、澆水、平整土地,每天工資220元左右,我去年掙了4萬多元。”他說。
“‘生態+光伏’的方式是礦山治理的新實踐。”李強說,過去礦山治理多以實現生態價值為出發點,而這次將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了。
據了解,擁有豐富太陽能(8.170, 0.00, 0.00%)資源的內蒙古,2020年出臺政策,支持在采煤沉陷區建設光伏電站。內蒙古還提出爭取“十四五”期間,新能源項目新增并網規模達到5000萬千瓦以上;到“十四五”末,內蒙古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力爭超過1億千瓦。
打造綠色礦山
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內蒙古白音華海州露天煤礦有限公司,2021年對已恢復植被的排土場再次進行升級改造,對已治理完成的坡面和平臺進行削坡整形,堅持“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林則林”的原則,按照“喬灌草”合理搭配、因地制宜的方式,重新復墾綠化,撒播適合當地生長環境的混合草籽,鋪設灌溉管路,配套設置時控區域自動化微噴系統,建設木棧道、安設遮雨棚,并對排土場道路進行進一步硬化。
如今,礦區內白樺、丁香、沙棘、山杏等20余種樹木郁郁蔥蔥,截至目前,內蒙古白音華海州露天煤礦有限公司完成礦區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綠化面積729公頃,累計投入資金6.4億元。據了解,錫林郭勒盟2021年投入16.1億元治理在期礦山55.8平方公里,7家礦山列入全盟首批綠色礦山示范項目,16家礦山通過綠色礦山第三方評估。投入超2億元治理歷史遺留無主廢棄采坑4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