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智慧工地” “智”除建筑垃圾
工地開工建設、道路改造升級、房屋裝修美化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石塊、渣土和廢料等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該如何處理?紅谷灘新區創新管理機制,推進“智慧工地”建設,有效抑制了工地建筑垃圾處置不當造成的揚塵、路面污染等問題,從源頭上管控住建筑垃圾運輸對城市的污染。
建筑垃圾“變身”吸水磚
不久前,記者來到位于碟子湖大道和會展路交會處的沙井街道建筑垃圾環保平衡站,只見不斷有新磚從生產線上運出來,粗細不一的建筑骨料經傳送帶從房頂“嘩嘩”流下來。而這些磚和骨料,都是由儲料場上的建筑垃圾制成。“建筑垃圾通過機械或人工篩選分類,一次性破碎成型率達到90%,并且可以實現建筑垃圾和鋼筋的完全分離。”沙井街道建筑垃圾環保平衡站負責人王登上告訴記者,通過新技術、新模式,這些建筑垃圾將被加工成路面磚、植草磚、護坡磚、墻體磚等,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保濕性、防滑性,可廣泛用于市政道路、休閑廣場、住宅小區等修建與美化。“由建筑垃圾‘變’來的吸水磚價格低于市場同類產品價格,去年,被運用到南昌市政工程項目、青山湖區道路白改黑工程等,年收入約50萬元。”王登上說。
“只要是城市建筑拆除的垃圾都能成為我們的原料,目前,我們結合轄區人流量設立了7個小區裝修垃圾點位集中收集。”沙井街道辦事處有關負責人介紹,沙井街道建筑垃圾環保平衡站于2016年10月正式運行,每年可處理20萬噸以上建筑垃圾,年創價值近百萬元,有效緩解了轄區建筑垃圾無處堆放、污染環境的問題,實現了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利用。
一張圖全天候監控建筑工地
紅谷灘新區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開發了“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形成“一個綜合指揮平臺+一個工地遠程監控+一部‘紅谷通’+一座執法崗亭+一輛執法車”的全閉合管理體系,實現“線上”“線下”快速聯動。同時,新區組建了建筑垃圾處置聯合執法中隊,依托“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平臺,實行“一巡三崗三聯動”工作機制,用一張圖實現對全區19個工地的全天候實時監控,今年還將陸續覆蓋轄區其余工地。
分類處理巧解建筑垃圾之困
處于“三次開發”的紅谷灘新區,截至目前,共有在建工地項目128個,隨之產生的大量建筑棄土如何安放,一直是困擾該區的難題。為此,2017年初,紅谷灘新區投資500萬元在生米鎮建設了首個建筑余土消納場,并于同年7月投入使用,為建筑棄土安“家”。
在生米鎮建筑余土消納場,記者看到,整個消納場整體呈帶狀結構,北起鐵路貨運線,南至南外環高速,沿線總長約3400米,被分為種植土堆放區、路基土堆放區、渣土堆放區、建筑垃圾堆放區、裝修垃圾堆放區、淤泥堆放區6大區域。“我們會安排工作人員對施工單位運來的建筑余土進行分類區別處理。像淤泥,我們會將其統一存放至淤泥池內沉淀,再通過烘干粉碎,將其制作成苗木基地的肥料用土。截至目前,消納場已累計處理80多萬方渣余土。”該消納場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將完善消納場管理機制,確保將建筑垃圾運輸、中轉、回填、消納等納入規范化管理。
關于“資源化 ”的資訊
- ??谠圏c建筑垃圾分類收運(2023-03-14)
- 明天起,正式實施!全國首部省級建筑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規出臺...(2023-02-28)
- 濟南:強化建筑垃圾綜合治理 助力“無廢城市”建設(2023-02-22)
- 日處理能力600噸!山東首個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在濟南投入試運行...(2022-07-29)
- 廈門“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理念深入人心(2022-06-13)
- 德州首個固廢應用科普館在武城縣建成開放(2022-04-18)
- 江蘇2025年垃圾分類系統基本實現全覆蓋(2021-11-19)